油气钻采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依托长江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石油工程、石油机械、石油石化(化工),在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油气钻采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整体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油气钻采技术及工程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成果产出方面: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申请或授权专利84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80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项;公开发表标记有重点实验室名称的科技论文124篇,其中SCI、EI收录72篇,SCI一区论文21篇。本年度共设立开放基金10项,发表论文中标记有基金资助的文章有16篇。主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含油相高速速溶低摩阻的滑溜水压裂液体系减阻剂”的研发为页岩气的绿色高效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余维初教授带领团队,致力于压裂液核心添加剂合成等页岩气高效开发体积压裂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自主研发的不含油相高效速溶低摩阻减阻剂具有高效减阻、无生物毒性、速溶、残渣含量低的特点,从源头上解决了压裂液的储层伤害以及对油田水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为保障我国页岩气绿色高效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该专利项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带动了行业技术发展和创新,转化运用前景十分广阔。该专利成果获第三届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银奖。
②智能钻井数据分析和井眼清洁方面研究再创佳绩,荣获国际荣誉。
张菲菲教授带领团队致力于智能钻井和井眼清洁方面的研究,论文研究成果“A pressure-driven hole cleaning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al-time monitoring with along string pressure measurements”于2023年2月发表在油气行业权威期刊《SPE journal》上,被授予Cedric K. Ferguson奖章,成为该奖项第一位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获奖者,该奖章旨在表彰对石油工程学科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青年专家。
③新型水驱开发模式的建立,有效改善了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效果。
赵辉教授团队参与的“缝洞型潜山油藏高效注水开发与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高等学校科技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聚焦潜山裂缝性、缝洞型多尺度离散介质油藏水驱高效开发与提高采收率理论技术难题,发明了缝洞储集体分类分级建模方法,首创了多元约束岩溶相控建模技术,解决了多尺度精细地质建模难题;研发了高相似物理模拟实验装置,揭示了多尺度耦合流动规律和多元驱油机理,建立了多场多尺度全耦合数值模拟技术,攻克了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难题;创建了多级融合储集单元划分方法和空间结构井网定量构建方法,建立了水驱效果多元评价方法,提出了新型水驱开发模式,有效改善了水驱开发效果;研发了耐温耐盐型微分散凝胶强化泡沫和地面一次发泡的制注工艺,解决了注气开发气窜难题。研究成果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多个油田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④“高效安全油气钻完井工作液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针对非常规、深水、盐膏层及海上卫星油气田开发钻完井面临的系列技术挑战与难题,研发了基于仿海葵多点吸附纳微米乳化剂的适应性强的油基钻井液技术,创新地形成了一次多级程序化控滤堵漏技术,研发了非常规油气环境下优质高效固井技术,研发了免找漏免钻塞的油气井密封修复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效安全油气钻完井工作液关键技术。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42件,软件著作权4件,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形成产业化与工业化应用,在我国涪陵、长宁-威远、昭通、贵州页岩气,大庆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田,南海、东海、新疆等油气田,伊拉克米桑等海外油气田的钻完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至今应用2000余口井,产生经济效益143.3亿元,累计节省67.2亿元,新增利润7.1亿元,新增税收5.28亿元,有效地解决了非常规、深水、盐膏层及卫星油气田开发钻完井作业中面临的难题,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成本。该成果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